人物简介:曾逸凡,男,21级地理科学学院王者辩论队的副队长,曾获21年校级三等奖学金。在校期间,在辩论队中作为参赛人员获得21年迎新杯八强,21年蓝田杯八强,22年校级迎新杯亚军。此外,他参与三下乡并与团队获得21年三下乡队伍特等奖,作为22年三下乡组织人员,带领团队获得队伍特等奖,并且担任22级新生班主任,作为23级导航学长参加迎新工作。
(通讯员 熊玉琳 李想 王含溪)少年意气强不羁,虎肋插翼白日飞。曾逸凡立于祖国热土,心怀意气与担当,关心着国家却不失自己内心的纯真。带着天马行空的想法,燃烧着永不泯灭的对生活的热情,在自己规划好的赛道上奋力疾跑。耳畔呼啸的风声为他助威,沿途靓丽的风光为他喝彩。他栉风沐雨,披星戴月,挥斥方遒,于点滴间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华章。
【磨砺技能 发扬蹈厉】
如果有一种人会用坚守与热爱不断提升自己,让自己心中有光、脚下有路,那曾逸凡一定是其中之一。曾逸凡行走的每一步都通向他所期待的未来,梦想也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绽放出绚丽的光芒。
入学后,曾逸凡参加了名为联合国大会的社团,常常在社团活动中扮演不同国家或其它政治实体的代表,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。那段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:观察任何事情都得从其两面性入手才足以全面。本着对辩论的坚守与热爱,在刚入大学之际,他就毅然决然选择了加入辩论队。怀着这一份坚定,他一直活跃在地科院辩论队,通过苦练钻研提高自身语言逻辑能力,辩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曾逸凡说:一场辩论赛,从备赛到比赛,期间一般只有6天的准备,在这期间需要看资料,解题,立论点,出驳点,打模辩,甚至需要将前期收集到的近两万字材料精简到两千字左右,这些工作只能利用学习之余挤出时间完成,毋庸置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但作为地科院辩论队副队长的他,带领着队友,不惧困难,迎风而战,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。一路上披荆斩棘,过五关斩六将,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。
少年何妨梦摘星,敢挽桑弓射玉衡。曾逸凡合理规划时间,和队友积极进行沟通,共同面对并打败了许多困难。在他的心中存有希冀,追光而遇;目有繁星,沐光而行,必会行将致远。
【秉毅守志,笃行志远】
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在学习与辩论队工作的双重压力之下,曾逸凡选择了直面与坚持。他直言“一件事情本无意义,你赋予了它意义,就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。”在采访中他提到,自己曾为一场比赛查找资料两万余字,最终在场上说出来的却仅有两千多字。也曾为一场比赛精心准备,最终却失败而归。但正是心中的那份热爱支撑着他熬过一个又一个深夜,挺过一次又一次失败,又赢下了一场又一场比赛。
除了自身努力与热爱带来的内驱动力,曾逸凡的前行之路上还有一群同行人给予他力量。在学习上,他有良师相伴。何甜老师平易近人,倾囊相授,是他翻越书山时拂面的柔暖春风。在工作上,他有精勤团结的队友。辩论队中的队友齐心协力、通力合作,在思想的碰撞中成就更好的彼此,是他挥动船楫泛游人生之时,带来灵感的潋滟水波。
“天道酬勤,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”在良师益友的助力下,曾逸凡于学习中收获学识,充盈自我。执长剑纵马,奔赴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;执妙笔生花,在赛场上拥抱心中热爱。他在学业与辩论的双重压力下,不仅没有后退反而益坚益勇,不坠青云之志,抟扶摇而上!
【云程发轫,万里可期】
心怀目标,脚步方能铿锵有力。曾逸凡决定再次进行三下乡。一方面,他想要去领略不同的祖国河山,认识形形色色的人,看不同的花开,发现有趣的人与灵魂;另一方面,他希望从乡村振兴的方面思考如何助力中国发展。心怀光与热,去接续前人的奋斗,做一盏黑夜中的烛火,为小小村落带去光亮。说到这里,他的眼里闪烁着坚毅,呈现着担当。
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,穷山距海,不能限也。”无论是袅袅炊烟,小小村落,还是崇山沃野,大江大海,都是我们温暖的祖国。曾逸凡寄情于天地之间,他阅尽每一处角落的芳华,赠予识得每一朵花以芬芳。他以自己的方式热爱并回报着祖国大地。
“过往不记,未来可期”这是曾逸凡时时铭刻在心的座右铭,也是他赠与我们的寄语。大胆往前走,去为自己争取无限的可能。正如曾逸凡坚定前行,过五关斩六将进入辩论队,又如他大步向前,不顾路程坎坷,参与三下乡。
在采访的最后,他说到: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这句话并没有错,但在众多条路中,总有那么几条路,格外弯曲而费时费力,为你带去泥泞,阻拦前行的步伐。从多角度获取信息,能有效地找出“直道”,减少走弯路的风险,畅意前行,实现效率最大化。
心中有光,脚下有路,梦想终将绽放,愿前程可奔赴,亦有岁月可回首。想,要有凌云壮志;干,要脚踏实地。曾逸凡将追求化于行动,心之所向,心之所往,未来终将可期。